有些生意看起来不高大上,但赚钱能力却不含糊,例如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琰琰便是靠卖水成为了中国首富。而依靠插座这种司空见惯的家居和办公日常用品,公牛集团成为了国内名副其实的“插座一哥”,市值近千亿。
“保护电器、保护人。”这是公牛集团的营销口号,巧妙地将插座的价值与生命财产的价值联系了起来,也为其带来了高额的产品溢价。
然而,高调宣传产品安全的公牛集团,在迎来高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反垄断处罚。
昨日晚间,公牛集团公告称,公司收到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的《行政处罚决定书》,因违反反垄断法被处2020年度中国境内销售额3%的罚款,计2.9481亿元。
从处罚事实来看,监管认定公牛垄断的依据是存在“固定商品售价”的行为。
公告指出,监管部门认为公牛集团违反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》第十四条“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:(一)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;(二)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”的规定,构成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行为。
今日开盘后,公牛集团快速拉升后回调,截至收盘跌幅为0.85%,报162.6元,总市值978亿。不过从股价上看,公牛集团近期的股价表现较为低迷,股价持续下跌,自1月最高点累计跌幅近36%,市值也跌破千亿大关。
面对持续下滑的股价,公牛集团能否继续保住插座一哥的位置?
01
1995年,公牛集团在浙江慈溪正式成立,其创始人阮立平是NBA铁杆球迷,尤其喜欢芝加哥公牛队,因此公司取名叫“公牛”,就连英文名和logo也都和公牛队有点像。
而后于2020年2月6日在A股上市,仅用9天时间,其市值就从500亿元左右突破至千亿,市值最高时超过1500亿元,因此业界也直呼其为“插座茅”。
然而5月12日,浙江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纸文书,就此拉开了监管对“插座一哥”公牛集团的反垄断调查大旗。同日,公牛集团表示,“积极配合调查”。
根据彼时的市场分析,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公牛集团的渠道经销模式是其涉嫌垄断的主要原因。还有媒体指出,经销商举报促成了监管对公牛集团的反垄断调查。
时隔四个月的近3亿元处罚结果出炉,倒颇有种“靴子落地”的感觉,也意味着压制公牛集团股价的不确定因素终于有了结果。
众所周知,公牛品牌的崛起源于“店招战略”,也就是经销门店的招牌、形象墙等宣传方式。借助全国数十万家将公牛logo和广告语印在招牌上的门店,公牛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地位。